今夏申城高溫天已達12個 記錄忙碌身影中一群特別的勞動者

原標題:今夏申城高溫天已達12個,在各行各業忙碌的身影中有這麼一群特別的勞動者 這些工種鮮為人知,艱辛“顛覆”常人想象

出梅以後,申城跑步進入盛夏。昨天10時25分,上海中央氣象臺再次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12時51分,中心城區(徐傢匯站)最高氣溫達到37.6℃。截至昨天,今年7月申城已發出七個高溫橙色預警,今年35℃以上高溫天數累計達到12個。

高溫之下,申城各行業勞動者堅守崗位,為整座城市的正常運營默默奉獻。記者走訪時發現,在忙碌的勞動者中,有一群特別的勞動者,他們從事的工作也許並不為人熟知,有的甚至“顛覆”常人想象。但因為有瞭他們,整座城市的管理更加細致、運營更為安全。

“另類”潛水員:

深入雨水進水閘門下黑暗中冒險清理垃圾

說起潛水員,很多人腦海裡跳出的是這樣一個場景:藍天白雲下,潛水員穿戴整齊,從船上縱身躍入碧海,等待他們的,是瑰麗的水下美景、各色海洋生物,還有那神秘的沉船和寶藏……可在上海,卻有這樣一批潛水員,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碧海藍天,隻有昏暗、惡臭,還有如影隨形的危險。

整套潛水裝備重100公斤

7月14日,申城中心城區最高氣溫39.7℃,刷新66年來同日氣溫最高值。上午10時,秦皇島路上的大連泵站被曬得滾燙。“泵站雨水進水閘門被不明物堵住,需人工清障!”45歲的潛水員薑桂章接到清障任務,立即投入作業。

頭頂烈日,薑桂章穿上棉衣。他的腳邊,放著一件特制的連體潛水衣和一雙笨重的銅鞋,等他穿好棉衣後套上。約5分鐘,薑桂章已全身濕透。趁著他擦汗間隙,兩個幫手一左一右,用工具擰緊潛水衣領口防水條上的螺帽,再系緊連接潛水衣的兩條“命脈”——保險繩索和空氣輸送管,最後蓋上潛水帽。

事後,記者得知,算上脖子上掛的30多斤鉛餅,薑桂章穿的整套潛水裝備將近100公斤,比他體重還要重20多公斤,“就好像被兩個大人壓在身上,泡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熱水池裡。”隻有加到這個重量,才能使潛水員順利沉入水中,並在水流的沖擊下穩住重心。

在同伴攙扶下,薑桂章挪到1號雨水進水閘門上方的入口,順著陽光往下望去,緊閉的閘門外形成一個污水池,上面漂浮著各種垃圾,散發出類似臭雞蛋的味道,而這正是薑桂章要潛入的地方。順著扶梯,薑桂章幾乎是一步一停地往下挪,約兩分鐘後,潛水帽徹底被污水淹沒。

雖說是“雨水進水閘門”,但有些雨水在徑流的過程中,會夾帶一些垃圾,並不幹凈,還有些雨水因為上遊雨水管網與污水管網混接等問題,已經和污水沒有區別,閘門底部的槽口時常被污水帶來的垃圾堵塞,不及時清理,閘門不能開關,到瞭汛期需要開閘排水的時候就麻煩瞭。

“糞便、動物屍體、油塊、籮筐、塑料袋……污水裡面什麼都有!”薑桂章說,往年汛期最忙碌的時候,一天下水2小時,可以撈出1噸甚至2噸垃圾。多虧自己年輕時在鄉下務農,吃得瞭苦,否則這種工作環境,一般人還真接受不瞭。

在黑暗水下會喪失空間感

面對垃圾,畢竟穿著潛水服,心理上的不適過段時間就好瞭,薑桂章覺得水下的黑暗更有挑戰。“幾乎什麼都看不見,會喪失空間感,沒有經驗積累,風險很大。”他說,由於不知道什麼垃圾卡住閘門的槽口,也不知卡住的具體地點在哪裡,隻能順著閘門慢慢往下徒手摸索。有時用力過猛,碰上鋼筋、刀片等尖銳物品,輕則紮痛,重則有破壞潛水服、保險繩索和空氣輸送管這樣的致命危險。

黑暗中,空間越小,危險系數越高。薑桂章對於一些“極端”的疏通任務記憶猶新。一些下水管道隻有1米多粗,有的連1米都不到,管內留有難以清理的障礙物,即使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沖吸車等養護疏通設備都難以解決,隻能依靠一名潛水員孤軍深入。一旦發生意外,比如管道裡水壓失衡被沖走或卡在管道中,外人很難及時救助。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薑桂章在管道內作業,記者在地面焦急等候。半小時後,薑桂章終於上來瞭!“還好,問題不是很復雜,是常見的塑料袋、水草等雜質堵瞭管道和閘門,已經搞定!”薑桂章臉上露出瞭笑容,記者懸著的心終於放瞭下來。而這樣的作業,薑桂章平均每年要實施200多次。

這麼苦,這麼危險,為什麼還能堅持20多年?薑桂章也說不出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回答很樸實:“我們不幹,誰來幹?”

記者從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瞭解到,目前上海從事市政排水管道潛水作業的潛水員,除必須具備潛水員資質證書外,從事潛水作業的單位必須通過全市排水行業管理部門潛水作業基本條件認定,每年進行審核。由於相關要求非常嚴格,目前上海有潛水資質的專業作業人員僅100多名,且從業者平均年齡較大。

高空“抱管人”:

9米高空夜澆混凝土雙手抱住高溫管身

暮色降臨,金海水廠二期工程9米高的腳手架上,黃和武緩慢移動,手中15厘米粗的管子晃得厲害,如同野獸隨時要掙開他的手,這樣的姿勢他已經維持瞭近1個小時。管身纏繞著一根粗繩,另一頭由同伴死死拽在手中。200立方米混凝土不斷從管口噴湧而出,傾瀉而下。

鋼筋水泥傍晚仍是滾燙的

17日晚,浦東氣溫回落到30℃出頭,遠離市區的曹路鎮更顯清涼。可記者一踏進曹路鎮金海水廠二期在建工地,悶熱的氣流迎面襲來,地面熱氣包裹著雙腿,人仿佛置身於蒸籠。

沿著腳手架爬上9米高的濃縮池頂部,經過一天曝曬,池頂水泥、鋼筋和鋼管滾燙,不斷散發熱量。“傍晚開工時,池頂大約有62℃。”常駐項目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徐輝摸瞭摸鋼筋,脫口而出:“現在降到50℃左右,涼快些瞭。”天黑以後,微風吹過,卻絲毫沒有減弱暑氣,人在池頂好像蒸桑拿一般。

炙熱烘烤,常會令人煩躁。但在場的十幾名工作人員卻很淡定,在人堆裡,記者看到正抱著管子的黃和武,默不作聲、神情嚴肅。穿著重達2公斤的皮褲和膠靴,長時間不間斷抱著抖動的管子,他早就大汗淋漓,混凝土泵車轟鳴作響,接近50℃的混凝土從管口湧出。

“今天天氣還好,不算太熱。”事後黃和武說,如果遇上極端高溫天,白天吸足熱量的鋼筋水泥傍晚摸起來是滾燙的,如果皮膚不小心碰上去,會有燙傷風險。

有人會說,不就是澆混凝土嗎?其實,和室外平面澆築不同,金海水廠二期有9座大體積構築物——水池,普遍在8至9米深,每個池子內部還有許多分隔物,結構相當復雜。站在濃縮池頂,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模板、鋼筋和鋼管,如果不瞭解水池結構,很難分清哪些部位需要澆築,哪些部位不需要。需要澆築的區域,又被模板和鋼筋隔成大大小小的區間,混凝土不可能一股腦全部倒進去,隻能一個一個填滿。

隻有耐心還不夠,天黑以後更考驗人。那些需要澆築的區域大約3至4米深,晚上全部成瞭“黑洞”,洞太深,工地上的燈光根本照不進去,隻能摸黑作業,稍不留神就會摔下去,必須綁上安全帶。

澆築200立方米用瞭7小時

危險系數這麼高,為何一定要人抱管呢?黃和武說,如果不抱著管子,“脫韁”的混凝土就會甩得到處都是,一旦凝固就很難洗掉。更重要的是,抱管澆築可以把混凝土“打”到精準地方,形成一個個均勻分佈、高度相同的小土堆。水池使用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建造標準很高,脫模即成型。混凝土必須一層層進行澆築才能均勻,否則墻體就會出現孔隙、蜂窩和麻面。

19歲入行、從業30年的黃和武已是老法師瞭,還參與過泰和水廠、臨江水廠等工程建設。哪怕面對“黑洞”,他也能靈活掌握澆築水泥的量。隻見黃和武左右移動管子,踩著節奏澆混凝土,先澆底部的第一層,他抱著管子沿著洞口走瞭近10米,隨後又折回來澆第二層……如此反復,一個10米長的“黑洞”要走數十遍。

黃和武坦言,幹這活兒的人必須有充沛的體力。“澆一個洞不能停頓,不管它是大是小,要持續澆築,直到洞被填滿。”徐輝說,一旦澆築有停頓,前後澆築的混凝土之間就會產生“冷縫”,工程質量大打折扣,夏季混凝土幹得快,更不能有一絲疏忽。

由於澆築區域復雜,這200立方米混凝土,黃和武和同伴們用瞭足足7小時,直到22時才結束。但黃和武覺得輕松,要知道作業時長和澆築面積是成正比的。他記得前不久,另一座水池需要澆築1500立方米的混凝土,差不多用瞭十幾個小時。對常人而言,在地面站上十幾個小時,就已頗為挑戰身體極限,更別說是在9米高空。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工種被機器人替代。但在市政總院第二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沈小紅眼中,黃和武這樣經驗豐富的室外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工卻是“珍寶”。“水廠的結構復雜,澆築區域大小不一、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隻容得下一人通過,更別說容納一臺碩大的機器。”

“重口味”嗅辨員:

鼻子判斷排污超標哪裡臭就往哪裡鉆

7月17日,上海繼續開啟高溫模式,最高溫度超過36℃。然而在奉賢,卻有一群“重口味”的人,他們頭頂烈日,對於別人避之不及的臭氣,他們卻如獲至寶,哪裡臭就往哪裡鉆。

他們就是俗稱的“聞臭師”,標準職業名稱是“嗅辨員”。鼻子是他們守護上海生態環境的武器,通過嗅辨,判斷污染單位排放的臭氣是否超標,成為環境執法的依據。

采集臭氣為執法提供證據

坐在辦公室裡孵空調多好,為何大熱天要和自己過不去?“因為現在是捕捉臭氣的最佳時機!”奉賢區環境監測站現場監測員夏傑說,像17日這樣高溫帶點小風的無雨天氣,十分適合臭氣擴散,不會因為沒有風或風力過大而影響臭氣采集。

采集臭氣是個體力活,記者看到,夏傑一個人就扛著三隻玻璃“臭氣瓶”去采樣,每隻有十幾斤重。這些臭氣瓶事先全部抽成真空,采集時打開瓶口閥門,一隻臭氣瓶可以吸入10升臭氣。由於瓶身笨重,夏傑每次都要把臭氣瓶托舉起來,直到閥門不發出“噝”的聲音,吸氣完畢大概要一兩分鐘。這段時間裡,夏傑的身體就像僵住一般,生怕輕微晃動會“驚”到臭氣。才采集瞭一瓶,他的額頭已沁滿汗珠;三瓶過後,衣背已被汗水浸透。

有時候,為瞭逃避監管,一些排污單位刻意進行沒有規律的排污,幹擾環境執法部門取證。讓夏傑印象最深的,是近期對一傢污染企業的蹲守,監測員們輪流在企業周邊值守,足足“睡”瞭大半年,才抓住現行,及時采樣,為後續執法提供關鍵證據,“回傢後,我身上還有股死老鼠的味道!”

記者事後獲悉,每年夏季這段“黃金期”,夏傑都要采集上百瓶臭氣,污染企業的圍墻上、廠河邊、管道旁都留下他的身影。

嗅辨員的鼻子不能太靈敏

嗅辨現場,像是一場有趣的“淘汰賽”。六名嗅辨員進入嗅辨室後,室外人員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用針筒從臭氣瓶裡抽取臭氣,註入事先充滿無臭空氣的嗅辨袋中,稀釋成一定濃度的臭氣。這個“臭氣袋”與其他兩個“無臭袋”被送入嗅辨室,供嗅辨員輪流辨認。如果有兩名及以上的嗅辨員識別出有臭氣的袋子,室外人員會按上述方法,將稀釋得更淡的臭氣袋和其他兩個無臭袋送進去,如此循環,直到“全軍覆沒”或隻有1名嗅辨員“勝出”。期間,嗅辨員的判斷結果,將作為計算臭氣濃度的依據。

基本上,“淘汰賽”的輪次越多,臭氣被稀釋得越淡,如果還能被聞出來,就說明原本采集的臭氣相當濃烈,污染源情況較為嚴重。

令人好奇的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是不是有瞭電子鼻,就不需要嗅辨員瞭?顧帆笑著說,就目前而言,一般儀器、設備隻能分析一種或多種特定氣體,面對綜合性異味這種復雜事物,判斷濃度還台中月子中心評比需嗅辨員出馬。

“其實,嗅辨員有個‘普通鼻子’就夠瞭。”顧帆表現得十分低調。他說,考嗅辨員證書時,隻要能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鍋巴氣味、成熟水果香和糞臭這五種單一氣體就算通過。如果鼻子太靈敏,反而不適合當嗅辨員,因為不能代表普通人感受,不能真實客觀反映臭氣的濃度,可能影響最終判斷結果的客觀公正。

在國外,嗅辨員十分吃香。在日本,有專門聞公共廁所臭味的職業,一旦臭味超標,就報告給公共廁所的上級單位,責成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月薪可高達50多萬日元。而在上海,嗅辨員更像是兼職。顧帆說,在奉賢區環境監測站,有嗅辨員證書的超過20個人,但沒有一個是專職嗅辨員,有些在實驗室、分析室等業務科室,也有在財務科、辦公室等行政科室。“判斷臭氣濃度,隻是環保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還有大量其他工作,有需要才聚到一起嗅辨。”顧帆說,由於鼻子需要保養,大傢平時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喝酒,工作前不能吃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女性不能抹香水、口紅。


今夏申城高溫天已達12個 記錄忙碌身影中一群特別的勞動者

2017年7月19日 04:47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今夏申城高溫天已達12個,在各行各業忙碌的身影中有這麼一群特別的勞動者 這些工種鮮為人知,艱辛“顛覆”常人想象

出梅以後,申城跑步進入盛夏。昨天10時25分,上海中央氣象臺再次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12時51分,中心城區(徐傢匯站)最高氣溫達到37.6℃。截至昨天,今年7月申城已發出七個高溫橙色預警,今年35℃以上高溫天數累計達到12個。

高溫之下,申城各行業勞動者堅守崗位,為整座城市的正常運營默默奉獻。記者走訪時發現,在忙碌的勞動者中,有一群特別的勞動者,他們從事的工作也許並不為人熟知,有的甚至“顛覆”常人想象。但因為有瞭他們,整座城市的管理更加細致、運營更為安全。

“另類”潛水員:台中坐月子中心推薦

深入雨水進水閘門下黑暗中冒險清理垃圾

說起潛水員,很多人腦海裡跳出的是這樣一個場景:藍天白雲下,潛水員穿戴整齊,從船上縱身躍入碧海,等待他們的,是瑰麗的水下美景、各色海洋生物,還有那神秘的沉船和寶藏……可在上海,卻有這樣一批潛水員,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碧海藍天,隻有昏暗、惡臭,還有如影隨形的危險。

整套潛水裝備台中坐月子中心費用重100公斤

7月14日,申城中心城區最高氣溫39.7℃,刷新66年來同日氣溫最高值。上午10時,秦皇島路上的大連泵站被曬得滾燙。“泵站雨水進水閘門被不明物堵住,需人工清障!”45歲的潛水員薑桂章接到清障任務,立即投入作業。

頭頂烈日,薑桂章穿上棉衣。他的腳邊,放著一件特制的連體潛水衣和一雙笨重的銅鞋,等他穿好棉衣後套上。約5分鐘,薑桂章已全身濕透。趁著他擦汗間隙,兩個幫手一左一右,用工具擰緊潛水衣領口防水條上的螺帽,再系緊連接潛水衣的兩條“命脈”——保險繩索和空氣輸送管,最後蓋上潛水帽。

事後,記者得知,算上脖子上掛的30多斤鉛餅,薑桂章穿的整套潛水裝備將近100公斤,比他體重還要重20多公斤,“就好像被兩個大人壓在身上,泡在五六十攝氏度的熱水池裡。”隻有加到這個重量,才能使潛水員順利沉入水中,並在水流的沖擊下穩住重心。

在同伴攙扶下,薑桂章挪到1號雨水進水閘門上方的入口,順著陽光往下望去,緊閉的閘門外形成一個污水池,上面漂浮著各種垃圾,散發出類似臭雞蛋的味道,而這正是薑桂章要潛入的地方。順著扶梯,薑桂章幾乎是一步一停地往下挪,約兩分鐘後,潛水帽徹底被污水淹沒。

雖說是“雨水進水閘門”,但有些雨水在徑流的過程中,會夾帶一些垃圾,並不幹凈,還有些雨水因為上遊雨水管網與污水管網混接等問題,已經和污水沒有區別,閘門底部的槽口時常被污水帶來的垃圾堵塞,不及時清理,閘門不能開關,到瞭汛期需要開閘排水的時候就麻煩瞭。

“糞便、動物屍體、油塊、籮筐、塑料袋……污水裡面什麼都有!”薑桂章說,往年汛期最忙碌的時候,一天下水2小時,可以撈出1噸甚至2噸垃圾。多虧自己年輕時在鄉下務農,吃得瞭苦,否則這種工作環境,一般人還真接受不瞭。

在黑暗水下會喪失空間感

面對垃圾,畢竟穿著潛水服,心理上的不適過段時間就好瞭,薑桂章覺得水下的黑暗更有挑戰。“幾乎什麼都看不見,會喪失空間感,沒有經驗積累,風險很大。”他說,由於不知道什麼垃圾卡住閘門的槽口,也不知卡住的具體地點在哪裡,隻能順著閘門慢慢往下徒手摸索。有時用力過猛,碰上鋼筋、刀片等尖銳物品,輕則紮痛,重則有破壞潛水服、保險繩索和空氣輸送管這樣的致命危險。

黑暗中,空間越小,危險系數越高。薑桂章對於一些“極端”的疏通任務記憶猶新。一些下水管道隻有1米多粗,有的連1米都不到,管內留有難以清理的障礙物,即使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沖吸車等養護疏通設備都難以解決,隻能依靠一名潛水員孤軍深入。一旦發生意外,比如管道裡水壓失衡被沖走或卡在管道中,外人很難及時救助。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薑桂章在管道內作業,記者在地面焦急等候。半小時後,薑桂章終於上來瞭!“還好,問題不是很復雜,是常見的塑料袋、水草等雜質堵瞭管道和閘門,已經搞定!”薑桂章臉上露出瞭笑容,記者懸著的心終於放瞭下來。而這樣的作業,薑桂章平均每年要實施200多次。

這麼苦,這麼危險,為什麼還能堅持20多年?薑桂章也說不出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回答很樸實:“我們不幹,誰來幹?”

記者從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瞭解到,目前上海從事市政排水管道潛水作業的潛水員,除必須具備潛水員資質證書外,從事潛水作業的單位必須通過全市排水行業管理部門潛水作業基本條件認定,每年進行審核。由於相關要求非常嚴格,目前上海有潛水資質的專業作業人員僅100多名,且從業者平均年齡較大。

高空“抱管人”:

9米高空夜澆混凝土雙手抱住高溫管身

暮色降臨,金海水廠二期工程9米高的腳手架上,黃和武緩慢移動,手中15厘米粗的管子晃得厲害,如同野獸隨時要掙開他的手,這樣的姿勢他已經維持瞭近1個小時。管身纏繞著一根粗繩,另一頭由同伴死死拽在手中。200立方米混凝土不斷從管口噴湧而出,傾瀉而下。

鋼筋水泥傍晚仍是滾燙的

17日晚,浦東氣溫回落到30℃出頭,遠離市區的曹路鎮更顯清涼。可記者一踏進曹路鎮金海水廠二期在建工地,悶熱的氣流迎面襲來,地面熱氣包裹著雙腿,人仿佛置身於蒸籠。

沿著腳手架爬上9米高的濃縮池頂部,經過一天曝曬,池頂水泥、鋼筋和鋼管滾燙,不斷散發熱量。“傍晚開工時,池頂大約有62℃。”常駐項目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徐輝摸瞭摸鋼筋,脫口而出:“現在降到50℃左右,涼快些瞭。”天黑以後,微風吹過,卻絲毫沒有減弱暑氣,人在池頂好像蒸桑拿一般。

炙熱烘烤,常會令人煩躁。但在場的十幾名工作人員卻很淡定,在人堆裡,記者看到正抱著管子的黃和武,默不作聲、神情嚴肅。穿著重達2公斤的皮褲和膠靴,長時間不間斷抱著抖動的管子,他早就大汗淋漓,混凝土泵車轟鳴作響,接近50℃的混凝土從管口湧出。

“今天天氣還好,不算太熱。”事後黃和武說,如果遇上極端高溫天,白天吸足熱量的鋼筋水泥傍晚摸起來是滾燙的,如果皮膚不小心碰上去,會有燙傷風險。

有人會說,不就是澆混凝土嗎?其實,和室外平面澆築不同,金海水廠二期有9座大體積構築物——水池,普遍在8至9米深,每個池子內部還有許多分隔物,結構相當復雜。站在濃縮池頂,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模板、鋼筋和鋼管,如果不瞭解水池結構,很難分清哪些部位需要澆築,哪些部位不需要。需要澆築的區域,又被模板和鋼筋隔成大大小小的區間,混凝土不可能一股腦全部倒進去,隻能一個一個填滿。

隻有耐心還不夠,天黑以後更考驗人。那些需要澆築的區域大約3至4米深,晚上全部成瞭“黑洞”,洞太深,工地上的燈光根本照不進去,隻能摸黑作業,稍不留神就會摔下去,必須綁上安全帶。

澆築200立方米用瞭7小時

危險系數這麼高,為何一定要人抱管呢?黃和武說,如果不抱著管子,“脫韁”的混凝土就會甩得到處都是,一旦凝固就很難洗掉。更重要的是,抱管澆築可以把混凝土“打”到精準地方,形成一個個均勻分佈、高度相同的小土堆。水池使用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建造標準很高,脫模即成型。混凝土必須一層層進行澆築才能均勻,否則墻體就會出現孔隙、蜂窩和麻面。

19歲入行、從業30年的黃和武已是老法師瞭,還參與過泰和水廠、臨江水廠等工程建設。哪怕面對“黑洞”,他也能靈活掌握澆築水泥的量。隻見黃和武左右移動管子,踩著節奏澆混凝土,先澆底部的第一層,他抱著管子沿著洞口走瞭近10米,隨後又折回來澆第二層……如此反復,一個10米長的“黑洞”要走數十遍。

黃和武坦言,幹這活兒的人必須有充沛的體力。“澆一個洞不能停頓,不管它是大是小,要持續澆築,直到洞被填滿。”徐輝說,一旦澆築有停頓,前後澆築的混凝土之間就會產生“冷縫”,工程質量大打折扣,夏季混凝土幹得快,更不能有一絲疏忽。

由於澆築區域復雜,這200立方米混凝土,黃和武和同伴們用瞭足足7小時,直到22時才結束。但黃和武覺得輕松,要知道作業時長和澆築面積是成正比的。他記得前不久,另一座水池需要澆築1500立方米的混凝土,差不多用瞭十幾個小時。對常人而言,在地面站上十幾個小時,就已頗為挑戰身體極限,更別說是在9米高空。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工種被機器人替代。但在市政總院第二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沈小紅眼中,黃和武這樣經驗豐富的室外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工卻是“珍寶”。“水廠的結構復雜,澆築區域大小不一、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隻容得下一人通過,更別說容納一臺碩大的機器。”台中產後護理中心介紹

“重口味”嗅辨員:

鼻子判斷排污超標哪裡臭就往哪裡鉆

7月17日,上海繼續開啟高溫模式,最高溫度超過36℃。然而在奉賢,卻有一群“重口味”的人,他們頭頂烈日,對於別人避之不及的臭氣,他們卻如獲至寶,哪裡臭就往哪裡鉆。

他們就是俗稱的“聞臭師”,標準職業名稱是“嗅辨員”。鼻子是他們守護上海生態環境的武器,通過嗅辨,判斷污染單位排放的臭氣是否超標,成為環境執法的依據。

采集臭氣為執法提供證據

坐在辦公室裡孵空調多好,為何大熱天要和自己過不去?“因為現在是捕捉臭氣的最佳時機!”奉賢區環境監測站現場監測員夏傑說,像17日這樣高溫帶點小風的無雨天氣,十分適合臭氣擴散,不會因為沒有風或風力過大而影響臭氣采集。

采集臭氣是個體力活,記者看到,夏傑一個人就扛著三隻玻璃“臭氣瓶”去采樣,每隻有十幾斤重。這些臭氣瓶事先全部抽成真空,采集時打開瓶口閥門,一隻臭氣瓶可以吸入10升臭氣。由於瓶身笨重,夏傑每次都要把臭氣瓶托舉起來,直到閥門不發出“噝”的聲音,吸氣完畢大概要一兩分鐘。這段時間裡,夏傑的身體就像僵住一般,生怕輕微晃動會“驚”到臭氣。才采集瞭一瓶,他的額頭已沁滿汗珠;三瓶過後,衣背已被汗水浸透。

有時候,為瞭逃避監管,一些排污單位刻意進行沒有規律的排污,幹擾環境執法部門取證。讓夏傑印象最深的,是近期對一傢污染企業的蹲守,監測員們輪流在企業周邊值守,足足“睡”瞭大半年,才抓住現行,及時采樣,為後續執法提供關鍵證據,“回傢後,我身上還有股死老鼠的味道!”

記者事後獲悉,每年夏季這段“黃金期”,夏傑都要采集上百瓶臭氣,污染企業的圍墻上、廠河邊、管道旁都留下他的身影。

嗅辨員的鼻子不能太靈敏

嗅辨現場,像是一場有趣的“淘汰賽”。六名嗅辨員進入嗅辨室後,室外人員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用針筒從臭氣瓶裡抽取臭氣,註入事先充滿無臭空氣的嗅辨袋中,稀釋成一定濃度的臭氣。這個“臭氣袋”與其他兩個“無臭袋”被送入嗅辨室,供嗅辨員輪流辨認。如果有兩名及以上的嗅辨員識別出有臭氣的袋子,室外人員會按上述方法,將稀釋得更淡的臭氣袋和其他兩個無臭袋送進去,如此循環,直到“全軍覆沒”或隻有1名嗅辨員“勝出”。期間,嗅辨員的判斷結果,將作為計算臭氣濃度的依據。

基本上,“淘汰賽”的輪次越多,臭氣被稀釋得越淡,如果還能被聞出來,就說明原本采集的臭氣相當濃烈,污染源情況較為嚴重台中產後之家

令人好奇的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是不是有瞭電子鼻,就不需要嗅辨員瞭?顧帆笑著說,就目前而言,一般儀器、設備隻能分析一種或多種特定氣體,面對綜合性異味這種復雜事物,判斷濃度還需嗅辨員出馬。

“其實,嗅辨員有個‘普通鼻子’就夠瞭。”顧帆表現得十分低調。他說,考嗅辨員證書時,隻要能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鍋巴氣味、成熟水果香和糞臭這五種單一氣體就算通過。如果鼻子太靈敏,反而不適合當嗅辨員,因為不能代表普通人感受,不能真實客觀反映臭氣的濃度,可能影響最終判斷結果的客觀公正。

在國外,嗅辨員十分吃香。在日本,有專門聞公共廁所臭味的職業,一旦臭味超標,就報告給公共廁所的上級單位,責成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月薪可高達50多萬日元。而在上海,嗅辨員更像是兼職。顧帆說,在奉賢區環境監測站,有嗅辨員證書的超過20個人,但沒有一個是專職嗅辨員,有些在實驗室、分析室等業務科室,也有在財務科、辦公室等行政科室。“判斷臭氣濃度,隻是環保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每個人還有大量其他工作,有需要才聚到一起嗅辨。”顧帆說,由於鼻子需要保養,大傢平時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喝酒,工作前不能吃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女性不能抹香水、口紅。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t64zkepm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